核心素养下,“1+X”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内容 - 盛大花园小学
教学科研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核心素养下,“1+X”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03-18

——语文教研组阶段性研究汇报

   本学期,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让组内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思考。课程标准的更改、教材内容的变化,意味着课程内涵也在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教研组带领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加强理念衔接;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其编排思路、呈现方式、实施要求的变化和调整。

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教研组继续以《核心素养下,“1+X”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课题展开课例研究,带领教师专注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善上,专注于妥善处理、落实好各类配套用书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上。同时,教研组仍将“表达”作为研究重点,特别对“习作指导课”开展了重点研究与实践,要求各备课组都能根据自己的学段要求,制定出本年段的作文教学要求;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出有训练价值的“X”的表达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等,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益。

 

低年段

规范表达,合理想象,注重积累

                                                             ——二年级备课组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深入指导下,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备课组根据语文大组“1+x”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写话分为“专题写话”和“小练笔”两类。“专题写话”主要根据教材编排的写话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成篇的写话练习;“小练笔”则是在阅读、生活中随机进行的各种书面语言表达练习,也就是课题中“X”的适度拓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写话,备课组始终把“对写话有兴趣”放在首位,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写话的乐趣。

   本学期,二年级共安排了六次写话和十四次练笔。练习内容丰富,现归纳如下:有联系课文内容的补写、续写;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性写话;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联系学生生活的节日、活动的见闻感受;还有把学生的经验和想象联系起来的写玩具、看图编故事等。每次写话,备课组都要求教师都以语文书为载体,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适度拓展,把“专题写话”和“小练笔”有机结合,交替练习,这样既拓展了写知材源,又丰富了写话形式,形成了灵活而开放的写话教学课堂。

类型

题目

指导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

《小蝌蚪变身记》

1、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线索和段结构(先概括后具体)。

2、有关课后的句式和仿写在课堂中重点讲练。

3、有关想象写话和续写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必须先交流然后写话。

《妈妈给我的爱》、

《联系课文内容的人物心理写话》

《黄山奇石(仿写)》

《葡萄沟(句式练习)》

《坐井观天(想象写话)》

《我要的是葫芦(续写)》

实用性写话

《我会整理美术包》

1、创设场景,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做一做。(记住先后顺序,做一件事的动作词必须用上)

2、给格式,自编内容,自己写。写给伙伴的信可以互相读给伙伴听。

《留言条》

《一封信》

观后感受

《难忘的阅兵仪式》

1、运用句式描写场面。(看见了……看见了……还看见了……)

2、重点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场面。(面-----点)

3、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精彩的科技表演》

《参观自然博物馆》

描写动物、玩具的

《可爱的(大熊猫)》

1、抓所描写的重点词语:(可爱、有趣……)

2、写清楚写具体:

(可以从几个方面写:外形、有趣的动作和可爱的表现)。可以有自己合理的想象。

《玩具(小狗)》

看图写话

《小熊过桥》

1、仔细看图,了解讲了一件什么事?

2、每幅图的内容可以作为一小节(有时可以合并)

3、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最要紧。

4、写图上的内容可以依照模式(看见……心想……怎么做?)谁先谁后要搞清。

5、每一个小节语句通顺,标点准确,好词好句要用上。结尾可以谈感受,可以谈收获,可以点题。

6、最后一篇的想象作文当堂写完互读互改。(给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小小“动物园”》

《下雨了》

看图想象写话(园地七)

 

   我们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已经能掌握较多的词汇,对词义的理解也比较深刻,也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简单复句,他们的表达已经具备连贯性、逻辑性,而且可以自由、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准确、规范地写下来。学完第9课《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课后要求学生用加点词语说说图片上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这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根据图片上的形状展开想象,用上“像”介绍石头的形状,再抓住动词把想象写清楚写具体。课堂上,教师们以课文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字、词、句、篇的指导,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于心,按要求进行规范表达。

   如:《坐井观天》一课教学后,教师布置了展开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为了规范学生的表达,教师给出了句式:青蛙跳出井口,       在井沿上,它看到了    (怎么样的什么),看到了    (怎么样的什么),看到了    (怎么样的什么)。它感慨地说:“                 ”。要求学生运用排比的句式写清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做,学生积极、努力地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把语句写具体、写生动,同时也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表达的技能。本学期,教材中最后一次写话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喜爱的猫和老鼠的话题,这个单元围绕“想象”主题安排了《夜宿山寺》、《敕勒歌》两首古诗与《雾在哪里》、《雪孩子》两篇科学童话。童话故事均有三个特点:1.主人公明确;《雾在哪里》一文,主人公为雾,作者将它比拟为一个淘气的孩子;《雪孩子》一文,以主人公雪孩子命名课题。2.有一定故事情节;《雾在哪里》课文中雾藏大海、天空连同太阳,藏海岸、城市,藏自己,最后云开雾散;《雪孩子》一文小白兔和妈妈堆雪人,小白兔和雪人一起玩;小白兔家着火,雪孩子消失,最后变成一朵美丽的白云。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局美好而意外。3.童话故事结局大多美好。云开雾散,带来光明;雪孩子变成白云,也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想象与祝愿。习作《猫和老鼠》为童话创编,主人公无疑为小老鼠,要呈现怎样的小老鼠,会有怎样的故事情节及结局是本次写话的重点所在。

   教学本次写话,教师从整体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这只猫看起来     ,小老鼠看起来     。有小朋友说,猫看起来凶神恶煞;有小朋友说,猫瞪着大眼睛直盯着小老鼠,张牙舞爪的样子很可怕;也有小朋友说,猫看起来很凶,小老鼠非常害怕……教师在学生交流基础上首先给两位小动物一个定位:猫凶,鼠怕,明确故事基调。紧接着,教师创设“放大镜”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关注小老鼠表情、动作,想象其心情等,并借助句式“小老鼠      极了(吓得       !)它      (怎么做   ”将句子表达具体,形成积累。此一环节,有学生说,小老鼠大吃一惊,随即连滚带爬逃开,不料被鼠标绊了一跤,又赶紧爬起来逃开了。有学生说,大肥猫张牙舞爪,小老鼠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挥手并哀求道:“别吃我,别吃我!我马上离开!”……

   那么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小老鼠逃回家躲到房间里,发誓再也不玩电脑了。”

   “小老鼠拼命逃,没料猫没追上来,于是它又小心翼翼回去,结果识破真相,原来大肥猫只是屏保。”

课堂中,对于学生或合理或大胆想象,教师均予以引导并点拨。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一学生说:小老鼠假装晕过去,以暂时逃过此劫。“接着具体说一说!”“接着猫跳出屏幕,走近一看,呀,不行了!不好玩!便走开了。等猫走开,小老鼠趁机逃走。” “嗯,也是个办法!看来这是一只机灵的小老鼠。同学们,你想呈现一只怎样的小老鼠呢?不同特点的小老鼠可以借助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呈现哦!想象新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童话故事才精彩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借助短文《吃球龙》,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该故事虽短小,但结尾意外,也是指导本次写话的得力助手。最后,教师借助范文《虚惊一场》引导学生谋篇布局,写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可按表示心情的关键词、人物、故事内容等给故事取题。

   先说后写,降低写话难度;创境引思,增进写话思考。每位学生兴致勃勃,脑洞大开,作品内容层出不穷。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写才会写,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写话练习中逐步提升写话能力的。

   先创境,再引思,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创设情境,想象故事情节。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满足语文教学的计划,而是使学生掌握写话的技能,能够利用文本语言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提高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本学期,备课组还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积累素材。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这节写话课之前,备课组设计了“观察你身边的一种小动物的外貌,抓住细节,并且记录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可爱的表现”的预习作业。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之前观察的结果使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这样,锻炼了学生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写作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话技能。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事物,为写话填充内容,可以提高写话课程的教学效率。

   在指导学生完成写话后,教师又尝试着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鉴赏,将自己写的文章与好朋友进行互换,并按照教师制定好的“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表达准确”等评价项目,对同学的话语内容进行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同伴提出修改性的建议。通过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简单评价,学生兴致很高。

   当然,写话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在指导看图写话时,教师有时会习惯性地告诉学生,有几幅图就写几小节,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把几幅图作为一个整体连起来看,教给学生篇章布局的概念,逐渐引导他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构思,为学生从低年段升入中年段做好衔接。

 

中高年级

随文微写   探索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三年级备课组

   统编语文教材在“阅读与写作均衡推进”的理念引领下,加大了“表达”内容的比重,按照“随文学习中的小练笔”、“阅读单元中的大作文”和“习作单元专项作文训练”这三条路径编排了全册的习作内容。

   学校语文教研组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读写结合,鼓励学生随手涂鸦写练笔。在二期课改这本教材的教学中,很多小练笔的内容是老师结合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1+X”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立足文本,也就是课题中的“1”,找到拓展点“X”,引导学生练笔。拿到统编教材后,备课组内在认真解读文本时发现分散在课后练习和配套相应练习册中练笔篇目明显增加。那么教师该怎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将这些散落在教材中的练点形成序列,让它的目标指向更清晰,真正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呢?本学期,我们三年级备课组尝试着探索了一条“随文微写”的路径。

   微,有“微小,微型”之意。“随文微写”将立足于单元教学,以课文为载体,依文取材,在课文中选取有价值的练写点进行篇幅短小的写作练习。下面,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立足单元,精准选择“微练点”,化解习作难点

   “选点”,是随文微写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可以供学生进行练笔的训练点。这些练写点,有的能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的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方式与结构的,还有的能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主旨。教师选的点既要体现习作训练的重点,又要向本单元的习作目标靠拢,让一个个练笔的“点”,在单元大作文中聚成一个“面”,点面结合,化解难点。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为例。

语文-1.jpg                      

   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即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热爱祖国壮美山河”这个人文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海滨小城》这四篇课文。本单元所聚焦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的习作则是要求围绕一个意思介绍一处景物《这儿真美》。“教材即教本”,结合课文结构特点,备课组试图在课堂上选取了以下几个练点:   

练点1: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随文微写练写点就是模仿课文,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看图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话。其实,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表达,引导学生用基本句式规范表达。因此,这个句式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写清楚一句话并不是难点。因此,教师更着重于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运用积累的词句,把句式写生动,写出画面感。其实,认真解读部编教材会发现其单元的编写是有着序列性和承接性,螺旋上升的。教材第一单元的语言要素就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新鲜感”这是老师们在部编教材中看到的“新鲜”词儿,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去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新鲜词句非常敏感,积累并学着创造性地运用。课堂上,学生就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写下了一段段生动、形象的练笔。

练点2: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微写点则聚焦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上。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抓住校园的一处景点或生活中看到的某一处景点,用几句话来写具体。如:秋天到了,学校的小花园真美啊!……

   同样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设计了以下的练习,凸显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时,着力于将练笔时将所练习的句式、修辞手法运用其中,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写具体、写生动。如: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车站的人可真多……、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这几篇课文分别选取不同的练写点,教会学生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意思,进行随文微写。在学完本单元课文之后,就可以把通过随文微写练写的片段写法运用到大作文《这儿真美》之中,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结合生活,捕捉“微镜头”,激发习作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受到创作源于“灵感”,而“灵感”则来源于生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要素往往源于生活。”备课组尝试着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微镜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大胆表达。

   例如:在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积累了不少秋天为我们带来的美妙声音,从而感受到作者热爱秋天的情感。那么春天、夏天、冬天,我们又能听到怎样的声音?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进而,教师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得课文学完,恰逢学校第一次基础调研,调研结束,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笑着问学生:“练习结束了,从练习开始到老师收卷,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练习之前,监考老师还没进教室,我就听到了他‘哒哒哒’的脚步声……”有的说:“老师数试卷时,试卷发出了‘刷刷刷’的声音,心里开始紧张起来……”这些声音都来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那么真实,而透过这些声音,学生所表达的正是他们当时最真切的心情,正所谓:我手写我心。读了学生的一篇篇练笔,作为教师也深受启发,部编教材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如今的学生习作难在何处?其实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如何从生活中选材。教师就要试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个个“微镜头”,让一个个画面浮现在脑海中,根据习作要求与内容定格描写,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远比让学生背作文、套作文更有意义!

   这个学期学生通过随文微写初步逐步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基本达成了三年级上的习作要求。下学期备课组将继续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生活(微视角)。小眼睛,看大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最熟悉的上学之路,留意观察,能发现其最美的风景;学校精彩的各类活动,静静回味,能感受其无穷的乐趣;身边的每桩小事,细细琢磨,能产生不同的想法……备课组将继续探索,让随文微写能够精准发力,更好地为习作服务,让写作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精准把握习作单元  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习作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材中各设置的一个崭新的特殊功能单元。根据陈先云主编的说明,习作单元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因此,该单元在教材中自成体系,是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六部分内容组成。这几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形成一个整体。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六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一内核而展开的。比起普通的单元内容,它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多了“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两个板块内容。

   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两个板块?其他板块又和普通单元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呢?


一、删繁就简,精读课文学方法

   我们认为,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有别于普通的精读课文教学,其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所以,教学时教师力图删繁就简,以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麻雀》和《爬天都峰》。两课练习都指向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怎样按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但在教学时应各有侧重。《麻雀》重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爬天都峰》则重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先后顺序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通过两篇精读课文,学生在读一读、讲一讲中能够明白文章的表达内容、表达顺序以及表达方法,为之后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归纳,初试身手写片段

   在“交流平台”,教师重在对两篇精读课文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其中,“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这一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将事情的重要情节写清楚。因此,在同一页的“初试身手”这一板块中,教师重点指导了这一方法。“初试身手”提供了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说话和写话。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一段话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不仅写书上所提供的内容,还写了其他的运动项目、劳动过程等。两个板块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两篇精读课文的习作方法进行了归纳复习,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初步感受要将事情写清楚可以怎样入手。


三、结合批注,巧用例文学布局

   习作例文这一崭新的板块安排在初试身手之后,这是片段写作后对习作方法的再次勾连与回顾。习作例文旁有许多批注,从旁批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写事情时要关注详略得当的布局意识。如《小木船》一文围绕“小木船”叙述了“我”和陈明之间友情破裂与和好的过程,通过旁批和课后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详写友谊破裂和临别前赠送小木船的过程,而将二人吵架后的经过只用简单的一句“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笔带过。

   我们认为,作为例文还应该能够供学生模仿和借鉴。但是,本单元的两篇例文,《我家的杏儿熟了》离城市里的同学们距离较远,《小木船》情节有些复杂,所以备课组还精心为学生们挑选了更贴近生活、适合他们模仿的例文,这样不仅能指导谋篇布局的方法,指导开头、结尾的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为之后的习作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模仿之处。


四、回顾所学,突破难点来写作

   习作“生活万花筒”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部分,它要求学生“写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本次习作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有两方面:一是选材;二是写清楚。针对“选材”,教材提供了“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等八个充满趣味的题目作为参考,备课组利用它们来帮助学生建构起习作和生活的链接,唤醒生活经验;针对“写清楚”,教材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又再一次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中习得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

   习作完成后,教师又按照教材要求制定评价要求,让学生进行互评, “说说这件事是否写清楚”“再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互相学习、共促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再一次拿出习作例文,指导学生评价和修改的方法。因此,习作例文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它可成为学生多次参照、修正的范例,也可成为教师指导、评改的范例。

   至此,备课组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了解了部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组元结构,看到了它是怎样基于习作能力序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单元整体与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具体解读各个部分的教学价值,并创造性地、充分地利用它们,使之切合于整体功能,有效地发挥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


普通单元中作文教学的初步探索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的一个特殊单元,该单元中呈现的所有教材指向性非常明确,更有习作例文为作文铺路。但是在其余普通单元的习作练习中,语文要素与作文之间的联系较为隐性,需要教师去研读、整理、甚至补充,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本学期四年级备课组借《心儿怦怦跳》这篇习作,对普通单元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作为第八单元的习作,它既巩固了第五单元“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方法,又将第六单元“写出自己的心情”作为新的着重训练点,指导学生不仅能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写清楚当时的感受。

   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教师们就想到学生拿到作文题目该如何进行审题、如何调动生活经验来选材、如何把文章写完整,写具体,乃至写生动。因此备课组按照“唤起生活体验—自主选材一共建写法一互助评价”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单,尝试帮助学生罗列可选用的素材,打开习作思路,并通过“心跳指数图”这样一个可视化的操作,帮助学生从中甄选出最适切的题材。

   可是怎么把心儿怦怦跳那一瞬间的感受展开来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让范文更具指导意义,教师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上台当众讲话,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心儿怦怦跳时的“内心想法”和“身体反应”,为他们提供描写感受的角度。再借助书上的15个词语、歇后语和自身积累,来丰富学生的用词。这样双管齐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写清楚感受。

   为了检验效果,课堂中教师还紧扣习作重点,让学生进行自主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自行朗读,确保文通句顺,再出示要求,同桌互评。之后选取了不同程度的习作,师生共同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中借鉴写清楚的方法,并通过评改较为薄弱的习作,进一步巩固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其实,作文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一堂作文指导课,更在于之前的学习积累和生活经历。为了突破第八单元的习作难点,在教学第六单元时,针对两个语文要素:

   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我们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融合:先学习如何给文章作批注,再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对从中读出的各种心情变化作批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想要在写作中体现人物的心情与感受,就可以通过描写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达成。在该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我们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心情之外,还进行了适度拓展,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几方面来表现心情,这样就为第八单元将心情与感受写具体做了准备。有了五六单元“写清楚事情”和“写出感受”的分步训练,就能较好地突破第八单元“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这样一个难点。

   这样一次深度的探究,引起了备课组更多的思考,在教学时,要把阅读和习作紧密联系,但如果在一个单元整体内,课文与习作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那不妨把整体的概念放大,在整本书内寻找相关的语文要素,整合课内外,以周练、周末、课外阅读等形式进行适当补充积累,让学生逐步掌握所需的能力,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高效输入,才能让学生有质量地输出。

   对于作文教学,语文教研组的探究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深知任重而道远。“1+X”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引领我们把教材价值更大化,更加明确阅读的指向性功能,在加强学生积累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将其学以致用,把“习得”和“运用”更合理地相结合,将“语文”与“生活”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将语文课堂转变成融入学生生活,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大语文”课程。

 

                                                          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