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师”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内容 - 盛大花园小学
教学科研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小导师”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来源:张逸澄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小导师制”也可以说是一种朋辈互助模式,在朋辈中专业素养较高的一组带动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从而达到团队整体提升的效果。作为民办学校,我们也将“小导师制”应用于我们的教师团队建设中实践并不断优化改进。

   基于我们民办学校的特点,同时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团队研修模式,即“小导师”制。以下我将从三方面来详细展开我们的团队研修模式。

一、研修模式的形成

   “小导师”制研修模式的形成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由于民办学校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就要求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并进行规范教学,这就对青年教师个人的快速成长提出了高要求。其次,青年教师身上有着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具有朝气活力等优点,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青年教师身上的潜能,学校将培养重点放在了青年教师身上,利用任务驱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低评髙聘等方式来激励他们。而这批经培养后迅速成长的青年骨干教师也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在过程中的所学与经验分享给组内教师,辐射到小组甚至大组,成为“小导师”,带动整个组的共同进步。

二、研修模式的运作

     “小导师”模式的运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小导师”的培养过程,二是“小导师”的辐射影响作用。在每学期研究课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学校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校级、区级甚至是市级的交流展示,促使这些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在导师指导和自我学习中快速成长,并实践完成展示课,课后经过组内的互动研讨,分享备课上课的经验体会,听取组内教师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进阶成为一名“小导师”。之后通过“小导师”对自己身边的其他青年教师产生影响,通过互相听课学习,备课组活动共同探讨备课,专题讲座的共享学习等方式,实现共生共长,带动另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小导师”,慢慢扩大队伍,最终逐步实现人人都是“小导师”的目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研修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项目实施期间,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在“小导师”制模式的引领下,成为了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如叶潢镓老师,在两年内完成了职称的评审,从备课组长成为了教研组长,带领整个英语团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分享职称评定的经验,使组内教师受益匪浅。而我也从原来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备课组长。本学期,我们组来了两位新老师,她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的节奏,包括教学流程,教学规范,作业批改等。作为组长,我会主动邀请她们来到我的课堂,通过实际的听课,课后的交流,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熟悉我们的教学流程。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困难,也会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并帮助她们修改完善。而每周我也会走进她们的课堂,去关心实际的课堂情况,课后会及时沟通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她们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亮点,比如丰富多样的操练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以后也可以参考使用。正是这样的共生共长,促使我们组内的两名新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学校的节奏,每天都有良好的教学状态,规范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够给组内老师提供她们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共同成长。

   我校“小导师”制团队研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虽然还处于实施的起步阶段,但在这个阶段的运转过程中相对比较顺利,相信之后在这个制度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小导师”出现,带动整个团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