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孩子们上学的暂停键。一场“线上教学”拉开帷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相同的是数学学习都要让学生能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如何更好的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呢?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一、传统模式的线下教学:
1、创设情境,收尾呼应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与其枯燥的灌输于学生数学知识,不如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教师应该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例如:在二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正逢圣诞节来临。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我就利用了在当时学生很感兴趣的圣诞主题引入。从圣诞老人分礼物的环节开始,学生已经兴奋不已。让学生初步从形状上给物品分类,大多数学生分成正方体和长方体两类。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了解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后。在最后环节中,再次出现礼物的分类,学生很快领悟到礼物应该分成一类,他们都属于长方体。前面答对的学生则能拿到了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这样的创设情境,不仅贴切学生生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入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2、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中,学生拿出了每天早上都会在学校喝的学生奶,通过师生合作,完成了“我说你指”、“我指你说”两个圣诞小游戏。让学生充分认识并通过自己亲手触摸,感受了长方体滑滑的面、两个面相交于的这条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点叫做顶点。在圣诞的气氛中,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在学生动手操作的体验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只要把枯燥的概念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合作探究,从抽象到直观再到抽象
长方体到底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在第一遍问学生的时候,答案是五花八门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于是,让学生利用手中长方体的“学生奶”教具,通过同桌观察数一数,学生上台来演示数一数的方式后,学生能整齐统一的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那12条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再次拿出“教具”通过观察,对比,共同探究的形式,找到了长方体12条棱“不都相等”的特征,从而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地方得来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自己探究得来的。教师通过学生身边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三个环节,从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抽象到直观。
4、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二、“疫情”期间的宅家数学之旅
“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我在实践中发现:老师仅仅是通过线上平台一直讲知识、说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疑惑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线上教学缺乏师生互动而造成的。为了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必须更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充分展现课堂的教学场景,使学生的学习有较好地体验感。
疫情期间,我们二年级小朋友有很多学科体验无法在线上完成,比如《时分秒》、《克与千克》、《流程图》的认识。对于小朋友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线上教学时,除了PPT的展示以外,小朋友对这几个知识点都是模糊的。
于是,我们的“宅家数学之旅”正式开启!
1、争分夺秒——时分秒的体验
时间对于小朋友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可是1秒钟到底有多长?1分钟我到底能做多少事情呢?1小时我到底能做多少事情呢?在线上答疑的时候,当这个问题抛出时,小朋友们都七嘴八舌说了很多,但是最后说,“哎呀,我也不是很确定啊,可能能做很多事情吧。”那么,我们何不来一场说来就来的体验呢?
知识点答疑结束后,每一位小朋友都在家里,兴致勃勃的感受了属于自己的1秒钟、1分钟和1小时。有的小朋友1秒钟能眨一次眼睛,能抱一下妈妈,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等等。1分钟能写好一行字,1分钟拼好一个魔方,1分钟能认认真真的洗一次手。1小时能和妈妈来一次五子棋大战,能拼完整一个乐高,能帮爷爷奶奶打个下手,烧好一桌菜呢!小朋友的创意可真多啊,同样的1秒钟,1分钟,1小时,不同的是每个小朋友的亲身感悟。
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对时间的感知更近了一步。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个公式,1分钟=60秒,更多的是从生活中感受到了数学。1秒钟真短啊,但是我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2、小小实验员——重量的体验
千克与克是计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千克与克”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不足以支撑起学生对于物品质量值的判断。质量单位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仅靠眼睛观察。线上学习,小朋友对于1千克与1克物品无法做到直观的感知。
学生对于物体轻重的感觉,首先是基于大小的判断,大的重,小的轻。之后提升到大的未必重,小的未必轻,需要用手感知。同时,在生活中描述质量的单位也由学生说出来,尽管此时学生并没有准确地理解单位。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表示,较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千克”表示。一枚2分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大约重1千克。知识点全部教下去一行,抽象的质量概念如何理解呢?
答疑时,我提前准备了电子秤,一个苹果,一包糖、一袋食盐。首先我拿出了1个苹果,让小朋友猜一猜这个大约重多少呢?有的孩子猜500克、1千克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最后我们放在了电子秤上进行验证,这个苹果重180克。“哇,这么轻呀,苹果才一百多克啊!”确实,孩子们对于重量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数字上,生活中的物品到底有多重呢?他们并没有概念。但是线上的教学更多的是我讲感知后的感受告诉他们,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抽象的呀。于是我们的“宅家数学之旅”再次起航!
答疑后,小朋友们亲自上阵,在家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验一验的方法,挑选了家中不同物品,感知了不同物体的重量。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爸爸妈妈说:“线上课一结束,孩子们立马上行动起来了,在家找不同的秤,不同物品,兴致非常高啊。”确实,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即使居家学习,我们也能充分利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更好的服务生活。
3、小小设计师——流程图
《流程图》是二年级在数学广场中的一课,通过游戏的形式,掷数点块,造出一个三位数再进行判断,从而完成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加减法的计算,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枯燥的,通过游戏,锻炼了小朋友的计算能力。
可是仅仅只能是计算吗?答疑时,我和小朋友描述了流程图的作用。流程图可以很好的为我们规划后面的事情,将问题考虑全面,详细的应对方案,做好万全准备。二年级的孩子,应该也要适度的锻炼他们对事情的规划和安排能力。于是,在线上答疑的时候我先举例,流程图可以用在哪里呢?现在是疫情期间,比如小朋友们线下返校以后,从进校门口的那一刻开始,老师就制定好了详细的流程图。先量体温,体温正常的小朋友进教学楼进行红外线二次测温,然后一个一个步骤最后顺利进入教室,如果体温偏高的小朋友,老师也准备好了另一个方案。还没有等我说完,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想自己动手来设计一张属于他们自己的流程图啦。
生活中的各个事情都可以用流程图来设计,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真是创意无限啊!有的小朋友讲整理衣服的步骤设计成了流程图,有的小朋友将种花的步骤设计成了流程图,有的小朋友将数学卷子分析设计成了流程图,有的小朋友将一天的作息设计成流程图,有的小朋友将搭乐高的步骤设计成了流程图,热爱体育的男生将足球比赛的得分情况与踢球策略设计成了流程图等等。“小小设计师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学会了更好的时间管理。寓教于乐,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的更好玩,更有趣!数学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总结
“生活数学”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数学,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而言之,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老师都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