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鹿柴》课例分析 - 内容 - 盛大花园小学
教学科研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古诗《鹿柴》课例分析

作者/来源:张梅    发布时间:2022-03-14

一、教材分析

   《鹿柴》是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第七册中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王维山诗诗的代表作之一。王维晚年在风景优美的终南山下购置了一些乡村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写下五言组诗《辋川集》,《鹿柴》就是其中之一。整首诗以有声衬无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山的幽静与优美完美地融合一体,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静谧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的大意,领悟诗文的情感。所以,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作者,明体裁: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抓诗眼,赏诗意:抓住“空”字,理解诗的意境,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3、多吟诵,悟诗情: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体会自然美,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与画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能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与画面美。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古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逐环教学”的模式,将读、释、悟、诵融合成一个整体。

   首先,将反复朗读贯穿全过程。教学中抓住“诗眼”——“空”,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起学生的共鸣。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其次,启发想象,人境悟情。诗重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如,教学诗的开头两句,先让学生谈谈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意的理解,再带入情境中去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人用“人语响”的有声来衬托这座“空山”,并结合生活经历谈体会(如,用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翻书的声音来衬托图书馆的安静等)。同时,拓展南北朝诗人王藉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进一步理解王维也是用“人语响”的有声,反衬出山的“空”,更让人感受到空山的“静”。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对同类诗词有适度拓展延伸。对诗的后两句,通过学生读诗,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在学生已有的美学基础上谈谈对画面的理解,体会后两句诗中幽静美、色彩美、动态美。然后通过苏轼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王维既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再次,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就能激活学生语言能力的创造性。让学生带着对诗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描绘一番。

   学生通过再创造,能够表达出“傍晚时分,诗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中,四处一片寂静,这时,微弱的夕阳光射入树林深处,又落在林中的青苔上,地上斑斑驳驳,忽明忽暗,让树林的深处显得更加幽美、空寂 ”这样独特的意境,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在教学的最后,我还提到,除了这首诗,王维还有好几首诗里都写到过空山,比如《鸟鸣涧》的空山、《山居秋暝》的空山,但每一首诗“空”的意境都不一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赏一赏。通过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当然,如果学生诗词基础不错,课堂时间允许,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

   总之,古诗的教学要力求避免单一枯燥,让学生在读中赏,在赏中悟,以悟促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