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落点 小切口 真体验 - 内容 - 盛大花园小学
教学科研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低落点 小切口 真体验

作者/来源:赵菊艳    发布时间:2025-11-04

——《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盛大在古诗文的教学上,一直是有优势的,自编的古诗文补充讲义,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大量的积累,打下扎实的基础,古诗文课上,秉承读释悟诵的原则,到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古诗甚至更为深奥的小古文。我之所以选择两首古诗来上研究课,就是希望在我们已有的优势上,再做一些尝试,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力。

   《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是爱国诗,它的人文性非常的强。这样两篇人文性很强的古诗怎么上?我自己预设的目标是:低落点,小切口,真体验。在教学设计时,我思考了四个策略。

第一:借助意象,让情感拥有凭借。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往往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是完美结合的。比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那这两首诗的意向怎么抓?我反反复复地去读这两首诗,就像读现代文要仔细解读文本一样,我想找到文本中最重要的意象来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后来我是这样思考的:第一首《示儿》主要抓的意向,就是九州,因为九州没有统一,才会让陆游如此的悲痛。第二首《题临安邸》,我主要抓的就是王师的那些所作所为,因为这样的所作所为才导致了九州不同。抓这两个意象,让情感拥有凭借,来帮助学生读懂诗人的悲和愤。所以学习《示儿》的时候,我特意从网上去寻找九州大地硝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的视频。然后以一张北宋时期的地图期的地和南宋时图作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量的国土沦为失地的悲哀。让“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句具象化。“西湖歌舞几时休”,我将网上找来的图片利用豆包生成动图,扭动的歌女,配上靡靡之音,与前一个视频形成强烈反差,可悲可气可叹。

第二:互文参读,让情感层层的深入。

   教参上,对于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做了一个顺序的调整,先学《题临安邸》,让学生看清楚王师权贵们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所作所为后,再来学习《示儿》,就明白了九州不同的根本原因了。我的设计是通过三个板块的比较,将两首诗结合在一起讲。这也是受了张华老师的比较阅读的启发。我在想一个悲一个愤,可不可以对比着读,比个酣畅淋漓,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才有了见与不见,忘与不忘,同与不同的三个版块的设计。陆游不见九州统一,死不瞑目。林升见权贵寻欢作乐,愤而提笔。陆游不忘统一大业,至死不渝,王师权贵忘却身上职责,苟且偷安。比到最后,悲也好,愤也罢,相同的是两位诗人的爱国之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站起来交流分享,学生畅所欲言,且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是他们对诗歌真实的理解和体悟,而我的板书为此也设计得非常简洁,就是紧扣这三处比较,最后用红笔突出爱国主题。

第三:资料结合,让情感愈加饱满。

   因为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结合资料学习课文,是这一篇课文,也是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训练目标。以往我们对资料的使用是备课时给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古诗文,包括现代文,我们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往事等。但是这个单元,是要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资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会在预习的时候就布置查阅资料的要求,查到的资料怎么带来,因人而异,有的是直接下载打印带来,有的是摘录一些重要的信息带来,有的则全靠记忆,把最重要的信息牢牢记住,无论哪一种方式,课堂上我都会给他们交流的机会,从而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删选资料的能力,今后他们就会懂得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在预习时可以高效地查找资料。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思考的:学习之初结合资料奠定情感的基础。那就是宋朝的这个历史背景,靖康之耻。第二就是学习之中激活情感体验。比如陆游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写下的无数爱国的诗篇。另外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结合古今意义的字词。比如游人,这首诗中特指王师权贵们。比如熏字,这首之中特指气味侵袭。因为只有准确的或者是深入的对诗的内容有了了解,情感的体会才能到位。还有是学习之后补充资料,让催化情感的升华向最后的课外延伸。上课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呈现,其实我还准备了一些爱国诗的补充,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的爱国之情由课内到课外能够绵延不断。总之,这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我都做到了结合资料,我的感受就是:课前有目的地查找,课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课后有条件地继续扩充,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流于形式,让资料真正成为学习的辅助手段。

第四:感情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情感要充分的表达,还得靠不断的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达到情感与语言的共振,真正的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全面提升。所以无论是我自己的示范朗读,还是孩子们一次一次的个读,齐读,都是入情入境地读,而不是借助朗读技巧来指导他们读。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跟孩子们的生活离得很远,但是爱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我想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这两位诗人的情感世界,想要让他们体悟两位诗人悲而不哀,坚贞不渝,愤而不弃,慷慨陈词的民族大义。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几番思考,几易教案,尤其是看到张华老师那样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我也努力地学习、模仿,希望能带给来听课的老师一点点的启发,或者能引发大家的探讨思考,让我们盛大的古诗文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