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季、秋季,手足口病都会强势侵袭,扰乱我们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 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者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者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什么病原体会引起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至少20多种A组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最为常见。
同一名儿童会多次得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只寄存于人体内,感染了肠道病毒后有的人出现如发热、皮疹等症状,有的人则没有任何症状。无论是否出现症状,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有:
1.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2.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3.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会引起感染。
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很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用流动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多喝水,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清淡、卫生的食物,生吃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
3.不要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6.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如果出现发烧,口腔、手掌等部位出现疱疹,疑似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8.确诊为手足口病例,须立即告知学校,以便学校第一时间启动传染病防控措施,防止病情蔓延。
秋冬季到来,同学们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好预防工作,别让手足口病有可乘之机!让健康常伴,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