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积累,在学生已有的理解力的基础上,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生逐步接触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是选择性地背诵课文,更不是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也是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把握与理解的反映。虽然中、高年级都需要复述课文,但是个年段对复述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示、提纲或提供的词语、写作线索能进行复述,并且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词句。而到了五年级就不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合理地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同样是复述,这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由此可见,当学生初次接触复述的时候,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复述基础。
这种依托既定文本的“半创造性”性表达练习,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积累词汇、锻炼表达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复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复述的定义教学不明确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复述的时候是很茫然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复述,复述的要求是什么。复述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内容”,针对各年段不同的复述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复述之前,必须明确什么叫复述,现年段复述所要达到的程度等等。另外,当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复述时,并不要求学生篇篇课文全文复述,而是可以选择一些重点段落、重点内容,有选择地复述。
2.复述答案单一
复述不同于背诵课文,要求学生机械地、精准地背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复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让学生在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课文的内容,当出现环节的缺漏,或者条理的不清的时候,适时给予学生提醒与点拨,而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的答案来说。当然复述之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有一个框架、提纲、线索等,能够明确复述的内容范围。除此之外,就可以适当发挥学生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练习复述的覆盖面不广
现在一堂课35分钟,作为一课时的课文,如果既要完成字、词、句、段的教学内容,又要完成复述的教学内容,确实很难把握时间。因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选择,对于一些重点课文,或者特别适合复述训练的课文,可以设计成两课时教学,并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复述练习,余下的课文可以选择一些段落,或者重要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复述,力求让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复述练习中。凡是涉及到复述练习的课文,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和交流,而不能将复述流于形式,比如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让学生仓促地进行交流,这样学生还没有地进行完整地思考、理清思路,这样的复述形同虚设,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4.教师评价没有针对性
学生在复述完毕后,要对学生的复述给予相应的评价,如果表述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如果表述得不到位,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缺少了哪些内容。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学生复述完之后给出评价的,一方面可以让这位同学明确自己在复述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另一方面,亦可以让接下去复述的同学在原有基础上查缺补漏,一举两得。既然教了复述,就要把复述教学夯实,将复述落实到实处。
二、复述教学的方法
很多时候,教师明明觉得已经将复述的方法说得很明确了,可是,当学生反馈的时候,不是说得啰里啰嗦,思路混乱,不得要领;就是索性大段大段地背诵课文内容,总觉得和自己预设的答案相差甚远。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反复总结与改进教学的基础上,我归纳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复述。
1.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复述
这里的关键词,一定是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能够影响事情发展的,能够涵盖文章线索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理清文章的脉络,能够把握住复述的侧重点,为复述降低一定的难度。这种复述方法既能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又给学生留有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尝试。
案例①:《完璧归赵》中来到秦国和秦王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因此,让学生复述这一部分的内容。首先了解正是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让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继而才会发生蔺相如以和氏璧有瑕斑为由,让秦王信以为真,并重新拿回和氏璧,以此要挟秦王换城的情节,最终成功地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因此把复述的关键词定为:“绝口不提、瑕斑、信以为真、理直气壮、完好无损”,这几个词语,不仅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也表明了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初次复述的时候就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同时,能够将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
案例②:《中彩那天》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 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从而体会“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
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感受这种品质,必须讲清两点:第一、他生活“拮据”,非常贫困;第二,他“梦寐以求”, 需要汽车。他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表现出这种思想境界的,就更显其难能可贵,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给出了以下这些关键词:“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道德难题、迷惑不解、捎、拨电话”等,就这些词语,也可以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再次分类,起因: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经过:道德难题、迷惑不解、捎,结果:拨电话,这样一分类,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复述起来,难度也明显降低了。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多学生在复述的训练中,表现出来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词汇的积累。
2.根据提纲或线索进行复述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虽能能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文章的写作顺序还没办法把握到位。而此时给学生提供文章的提纲或者线索,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减少复述过程中的障碍。
案例①:《在金色的沙滩上》作为一篇三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大部分学生初读课文时,会感觉这篇文章内容很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做好事不求回报”这三点,而围绕着这三点,分别对应了三件事:A小女孩在沙滩上拾贝壳,画家请她看管衣服,她答应了。B小姑娘等待画家回来,老伯伯劝他回家,她也不肯离开。C画家终于回来了,他想把贝壳送给小姑娘,但是被谢绝了。就是这三件事,构成了复述这篇课文的提纲,果不其然,当提纲总结归纳出以后,学生的思路立刻明朗了,加上课堂中对字、词、句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差不多可以将复述表达出来。因此,不管文章篇幅多长,内容多复杂,总会有一条或两条线索,只要把线索提炼出来,整篇文章也就变得明了起来。
3.创设情境,创造性复述
语文书中有一些文章是节选了原著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是言简意赅的古文,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复述的时候,学生可能因为对文章中人物认识得不够深刻,或者因为对故事的背景了解得不够全面,会直接影响他对文章的理解,继而影响到复述的效果。因此适当地补充一些材料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课文,尤其是在创造性复述的时候。
案例①:《高山流水》是一篇五年级的古文,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复述能力,因此将复述的要求提高至创造性复述,围绕“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合理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将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复述出来。为了不让这个复述训练仅仅成为翻译现代文的工具,我特意上网找到了一段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墓前悲痛弹奏,路人却鼓掌大笑离去的内容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知音难觅”,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再让学生尝试创造性复述,学生便有话可讲,而想象也能够比较合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将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以及不同年段的认知能力,选择不同的复述形式和复述方法,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传授给孩子扎实的复述技巧,让孩子变得更加善于交际,也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
撰稿:龚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