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随文练笔的读写交融成为了夯实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重要方式。综观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不仅内容编选有密度、体系编排有层次,而且两者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关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单元为视角,设置不同梯度的训练结构。本文提出要契合教材编排体系,利用精读课文开展铺垫训练;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利用初试身手开展模仿训练;统整文本写作价值,利用习作例文开展活化训练;依循写作基本过程,利用习作单元开展综合训练。
【正文】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旨在改变传统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零散状态,通过严谨的学理推演、单元整体设计达成以读促写。综观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不仅内容编选有密度,体系编排有层次,而且两者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关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单元为整体,精准目标,发挥每篇教材的作用,设置不同梯度的训练结构,有效达成教学要求。
上学期,备课组通过研讨、实践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后收获不少,借此文以习作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提高读写结合效益的浅薄认识。
一、契合教材编排体系,利用精读课文开展铺垫训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紧扣这一要素,教材分别编选了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以及习作例文《鲸》《风向袋制作》。
进入单元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解读文本。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紧扣单元目标思考每篇课文、每个教学版块所发挥的作用,以此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梯度的习作训练,制定适切的评价标准。通过学习、实践、检测和反馈,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教授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策略。《太阳》和《松鼠》是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虽然这两篇都是说明文,但是《太阳》的语言比较平实,而《松鼠》的语言比较活泼,风格不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体会说明性文章就是要把一件事物介绍清楚,不论采用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为之后的习作做好铺垫,教师要能读出选文的目的。
两篇课文的课后设计了这样两道练习题:读读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自由默读课文,将描写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很明显,这两道习题的设置就是为学生铺垫后续实践练笔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前一道题指向于写作方法,说明性文章的若干说明方法,侧重于“怎么写”;第二道题指向于写作素材的搜集与罗列,根据事物的特点可以从哪几方面去写,侧重于“写什么”。要想达成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把事物介绍清楚”,这两个维度就显得尤为关键,缺一不可。
因此,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思就在于此。精读课文中经典语段中所蕴藏的教学价值点,需要教师读明白,更要借此例子发挥其语言结构生的示范性功能,在引导学生从关注“写什么”时,体会作者精心选择素材的意识;从关注“怎么写”中,解读出言语表达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在仿写练笔中达成读写之间的初步迁移和交融。
二、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利用初试身手开展模仿训练
统编版教材在习作单元中专门设置了“初试身手”的版块,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精读课文之后,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的一种准写作尝试。“初试身手”所指向的训练目的较为鲜明且体量相对较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从本单元来看,“初试身手”的训练主要包含两个任务:第一,选择身边的事物,尝试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个事物——这一训练任务主要聚焦于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迁移运用;第二,通过查找资料,尝试改写文体,将《白鹭》改写成为一篇说明文,体会表达上的不同——主要指向于感知说明文的言语特征,积累说明性语言的运用方法。
这两项习作练习的设计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完全对应,完全指向于说明性语言的实践运用,如果学生能较好地达成这两项训练的要求,那么单元训练目标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但若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那么教学进度过半,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分析自己在教学指导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指正学生的问题,而不至于在最后的习作中才发现学生的问题。
三、统整文本写作价值,利用习作例文开展活化训练
在习作单元中,统编版教材还选用了两篇习作例文。同样,这两篇习作例文无论在写作对象的类别上,还是在表达策略上,或者是语言风格上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从更大程度和范畴中为学生丰富了示范性价值。
本单元中的《鲸》一文以简洁、严谨的语言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生活习性等;而《风向袋的制作》则是以清晰、精准的语言将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得有序而通透。教师应以统整的视角,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对比性阅读,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根据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的不同,写作知识所搭建的言语表达支架也应该完全不一样。
在这种活化训练中,将习作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下,才能达成记得牢、学得会的教学效果。因此,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要做到阅读与写作兼而有之,在关注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体悟与洞察;而“习作例文”要完全指向于单元的习作要求,将教学的关注点直指言语方式,探索写作知识在文本阅读价值方面存在的具体形态。
四、依循写作基本过程,利用习作单元开展综合训练
综观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中的作文要求,备课组从整体性视角进行主题的确定,并清晰地呈现出要引导学生从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最终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性能力。
以本单元中的习作要求为例,教材要求“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想怎样介绍呢?”这就将丰富而广阔的选材空间与学生的认知有机联系在了一起,包括生活中的动植物、小物品等,都被囊括其中。本单元中的习作例文和精读课文都为学生的选择取物提供了原型启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相应的选择对象;另外,这样的要求还将本次习作的立意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即“介绍给别人”,使得文章创作意图非常鲜明,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立意”创设可感具体的情感情境,为学生用语言进行“介绍”提供支撑。随后是“构思”的训练:明确了写作对象之后不要急于动笔,要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全面而具体的观察,并收集与此相关的资料,对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最终选择、确定展开具体介绍的方式。《松鼠》的课后练习就显得尤为珍贵,对综合训练中“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具体的支撑性内容。教材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还提供了一个“作中构思”的环节——编者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写清楚动物的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一边写作,一边提醒,积极反思自己的写作实践,让学生既能在“作前构思”时初建文章的整体框架,又能借助“作中构思”来对写作的细枝末节进行及时地调整。最后是加工修改。除了传统教学中的加工认知之外,习作单元的习作加工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回归到文本的内容层面,紧扣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对比与关照,为学生提出修改的方向,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生长奠基。
在这一板块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中的课文,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示范价值,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基本环节入手,展开综合性、序列性的实践训练,凸显单元课文的教学价值,达成单元习作的整体要求。
练习是促成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和关键,是学生从理解到实践运用的桥梁。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就应该是这样的立交桥,教师要通过这种立交桥设置并开展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引领着学生在习作单元的内容学习中拾级而上,不断夯实写作知识以及内在写作素养地形成。
撰稿:陈茗